大家好,我是马港真,一个沉迷于社会悬疑电影的爱好者。 前不久,我看了一个纪录片,是一件真实的案件,属实是震撼到我了。
一个慈祥的黑人老阿姨在家中被杀,凶手是一个黑人女子,且已经被找到了。现场有目击者、证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定不了那个黑人女子的罪,让这起案件一直到26年后才被破获。 究竟是为什么? 接下来,请听我细细讲解一下这起发生在1987年的“黑吃黑谋杀案”。 受害者是一名年约50岁的黑人老阿姨,名叫梅。
梅刚从乡下搬到城市生活。一天,梅在家里等她的哥哥带她去超市买东西。 忽然传来了敲门声,梅去开门,门口站着个陌生人。
梅请陌生人进屋,拿出钱包。 陌生人悄悄关上了门,随着门“咔嚓”一声地带上,没有人知道这间屋子里将会发生如何惨烈的事件。 大约过了十五分钟,梅的哥哥开车来了。 他去敲屋子的门,问说,“妹妹,怎么样了,能出门了吗?” 他听到屋内传来梅的惨叫。 哥哥赶快去开门,门打不开,他拍着门,“妹妹,怎么了?” 这个时候,门从里面开了。 跑出来一个浑身沾满血的黑人女子,看起来很年轻。
这人哥哥不认识、梅才刚搬到这里,肯定也不认识。她究竟是谁? 哥哥抓住了黑人女子的手。
女子的手上全是血,黏黏滑滑的。 黑人女子一用力,挣脱开哥哥的手,朝着屋外的公路跑去。 哥哥瞅了一眼屋内的情况,梅躺在地上,还有气息,痛苦地呻吟着。 哥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个黑人女子袭击了梅,先抓住她再说。 哥哥去追黑人女子,跑了一条街,黑人女子忽然站住,背对着他,恶狠狠地说,“我身上有枪,你要是再跟踪我,我就毙了你。” 那个时候哥哥有点怂了。 但也不能说他怂,毕竟课本上都教过——遇到坏人,要赶紧跑。 哥哥放弃了追黑人女子。 他回到屋子里,单人沙发上倒着一瓶沙拉酱、地上放着一个老式电话、一把水果刀。
梅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她的脖子上缠绕着电话绳,她的身上被刀捅了四五下,鲜血直流。 哥哥扶起梅,问,“妹妹,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袭击了你?” “我不知道。” 梅说完这句就闭上了眼,死了。 而接下来,警察赶到现场,对案件进行查处。
根据哥哥的口供,嫌疑犯是一名年轻的黑人女子。 警察的初步推断是: 黑人女子进入屋内,她先是用电话想敲晕梅,梅反抗,出于自卫,梅从厨房拿了一把水果刀出来。黑人女子趁机抢过了水果刀,在梅的身上捅了几下。然后用电话绳勒住梅的脖子,梅由于失血过多致死。 推论是很完美,接下来就是收集行凶者留下的犯罪证据。 但在1987年,DNA、法证技术还不完善,在现场,行凶者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 唯一的证据——就是在窗边发现了一枚染着血的指纹。
这枚指纹是凶手留下的。不过很奇怪,指纹为什么会在窗边? 警方模拟了这枚指纹成型的位置、角度,判断当时行凶者是站在窗户边看“风景”,不小心食指按到了墙上,留下了指纹。 按理说杀了人,应该很慌才是,为什么要看风景? 难道是个变态杀手? 很快警察又完美的推理出了原因,黑人女子在杀了人后,确实很慌张。 这个时候哥哥又在屋子外敲门,黑人女子想看看外面是谁,所以站在了窗边,顺手按了指纹。
哥哥在听了警察的推理后,比较放心。 这么厉害的警察,加上他又看见了凶手,这案子分分钟就破了。 警察问哥哥,“那你说说这个黑人女子长得什么样,做一份嫌疑犯拼图。” 不好,哥哥愣了一下。 由于事情太突然,那黑人女子与他正面相撞,也只有一秒钟,黑人女子就挣脱了他的纠缠,之后留给他的都是背影、侧面。
加上他当时脑子混乱,大家都是黑人,五官不是很清晰,所以他无法完成一犯拼图。 警察无计可施,只好去求助好心市民。 警察在电视新闻、报纸上公布了这起谋杀案,留了个热线电话。 很幸运,当天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打进来。 打电话的是个黑人男子,名叫德,住在伊登堡,社保号码是1190。
他说自己知道这起案件是怎么回事,凶手是他的朋友,名叫丹妮塔。 丹妮塔亲口和德承认,是她杀死了梅,目的是抢劫。 这简直就是老天有眼,现在连证人都有了。 警察约了德出来,请注意,是约了德到警局。 问德愿不愿意协助破案,“我们会在你身上装个窃听器,你把丹妮塔约出来,让她把案件再讲一遍,有了证据,我们人赃并获。” 德犹豫了一会儿,说了句,“对不起,出卖朋友的事我做不出来”。 德离开了。 不同意也没事,反正知道了凶手是丹妮塔, 把她抓回来,将她的指纹和在窗户上发现的血指纹一比对,她就插翅难飞了。 但偏偏就是坏在这个血指纹上。 这枚血指纹上的血实在是太粘稠了,根本提取不到完整的指纹。 换句话说,就说抓了丹妮塔也没用。 于是这案件就变成了悬案,没人再查了。
看到这里,我非常的震惊,这不是开玩笑吗!这么多证据、凶手近在咫尺为什么不查。 实在不行,把那个德再带回来喝咖啡,软磨硬泡,让他出庭指正不久好了。 但纪录片里的原话是,警察们说,“我们已经尽力全力了,当时确实查不下去,并且其他案件也多。” 如果细细分析一下背景,会发现情有可原。 一来,美国的治安本来就乱,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案件一宗又一宗。二人,死的是黑人,凶手是黑人,证人、目击者全是黑人,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威胁到白人利益,也就不查了? 我不知道,只是猜的。 总之,这个案件在当时就被当成悬案不查了。 而哥哥由于目睹了妹妹梅惨死,一直悔恨,几年后郁郁而终。
在死前,他抓着女儿的手说,“女儿啊,无论如何,一定要还你姑妈(梅)一个公道。” 女儿很听话,每过几天就打个电话到警察局,一直打了二十年,几百通电话。 一直到2012年,也就是案发后的26年。 有个女警新上任,接到电话后,可能是被女儿的执着感动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也想着能立个功,于是重新查了这起“黑人女子谋杀案”。
只不过案发的那个屋子早就重建翻新。 女警只能根据证物房里保留下的证物去推理。 在证物房有这么几样东西:老式电话、行凶的水果刀、一把椅子、一瓶玻璃瓶沙拉酱。 妈的,这有啥用? 不过这个女警还是很厉害的,她的眼睛盯在了沙拉酱上。
她拿出案发时的照片一瞧,发现这沙拉酱躺在一张单人沙发上。 这就有点奇怪了,谁会好端端地把一瓶本该在厨房的沙拉酱放到沙发上? 女警推测,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黑人女子丹妮塔在最初和梅搏斗的时候,梅拿了一把水果刀,丹妮塔想要抓什么东西袭击梅,顺手在厨房拿了一瓶沙拉酱丢了过去。 沙拉酱就被留在了沙发上。 这个沙拉酱是玻璃瓶的,玻璃瓶是能够留下指纹的。
以2012年先进的DNA、指纹采集技术,指纹专家通过一系列操作,在玻璃瓶上提取到一枚完好的指纹。 接下来,事情就“有如神助”。 就在这几天,四十几岁的丹妮塔刚好因为犯了交通肇事罪,被送到警察局。 女警很轻松地拿到了丹妮塔的指纹,她把指纹交给专家。
女警很高兴,刚来就破了大案,升职加薪不远了啊! 指纹专家连夜加班,将丹妮塔的指纹和沙拉酱玻璃瓶的指纹比对了足足一夜。 第二天把报告送给了女警。 报告上写着“nomatch”。 女警一愣,啥,也就是说沙拉酱瓶子的指纹和丹妮塔不是同一人。 这就非常尴尬了,案件又陷入原点。 没办法,既然flag都立了,就只能查到底了。 女警去找了当初打电话来举报的黑人男子德,严肃地说道:“过了26年,我们又见面了,我希望你配合。” 谁知道这个德竟然飘了一句,“你说啥,我当时没打电话举报啊。” 女警一听就知道德耍赖了,她把当初那段举报录音放了出来,这段录音里有德的声音。
谁知这德又说,“一段录音能成为呈堂证供吗?我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 也确实,电话录音无法成为有力证物。 女警决定实施心理战,自己也念过几年心理学,但德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来证明这录音确实不是他说的。 因为录音上“德”交代自己住在“伊登堡”。
这个词汇的拼写很难写,要上过大学的人才能讲得出。 而德是一个文盲,他不可能在电话里拼出“伊登堡”的英文单词。 不过德在听完录音后,显得很紧张。 女警继续实施心理战,“就算你不是录音里的人,你也一定知道这人是谁对吧。” “哎。” 德交代了,他听出了这段电话录音是他弟弟录的。
这样事情就很清晰了。 德的弟弟才是打举报电话的人,他想隐瞒自己的身份,所以报了哥哥“德”的名字,还提供了哥哥的社保号码1190。 还记得当年“德”去了警察局,警察找他配合装窃听器监视安妮塔,他不从吗? 其实当时去的人是弟弟,弟弟和德都是黑人,亲兄弟比较像,当时的警察一直没查身份比对,他们就以为弟弟是“德”。 女警很快就去找了德的弟弟。 没几下,那个弟弟就承认了电话举报确实是他打的,但是他不认识丹妮塔。 “这到底是哪跟哪啊!”女警蒙了。 这个时候弟弟的妈妈走了过来,摸了摸弟弟的头,“儿子啊,要配合警察工作,如果犯了什么事坦白说,坦白从宽,香港电影演过。” 犹豫之后,弟弟终于将整件事全盘托出—— 杀死梅的凶手是一个叫做吉娜的黑人女子。 吉娜由于吸毒,没钱,所以挨家挨户去乞讨。 吉娜来到了梅的家里,梅好心打开钱包给了吉娜几元钱,吉娜看到梅的钱包里有张银行存折。 吉娜心生歹念,关上了门,实施抢劫,梅不从,吉娜在毒瘾攻心下,丧失自我,杀死了梅。 在事后,吉娜感到很慌张,于是和弟弟坦白了整件事。
弟弟看到新闻,他想要帮吉娜洗掉嫌疑,所以打了举报电话。 在电话里他把自己的身份编成了哥哥“德”,同时将嫌疑人指向了一个叫做丹妮塔的黑人女子。 这个丹妮塔是个毒贩子、不良青年,弟弟听过她的名字。 弟弟想,这种人如果被警察盯上,肯定会被抓到监狱,这样他就用“移花接木”之计谋帮了吉娜。 而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女警去了吉娜的家里,找到吉娜的时候她也四十多岁了。
沙拉瓶子上的指纹和吉娜的指纹相符。 吉娜最后被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 这个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看完后,我又有一丝纳闷,为什么如此残暴的杀人案只被判了15年? 或许是吉娜在庭上诸多狡辩,毕竟沙拉酱瓶子的指纹不是主要凶器,只能证明吉娜接触过沙拉酱瓶子,不能证明吉娜杀人。 这些伴随着庭锤的落下,伴随着吉娜的入狱,划上句号。
但是在这样一起全是黑人的凶杀案中,看到的不仅是来自正义方面的美国警察的疏忽、不太公平。 更多展现的是黑人生存的困境。 善良的老阿姨梅同情吸毒的吉娜,给了几元钱,开了门。 毒瘾上来的凶手吉娜反咬一口,上演了东郭先生与狼的悲剧。 黑人弟弟细思极恐的补刀,为帮朋友不惜栽赃另一个陌生女人丹妮塔。 而这个丹妮塔又是个不良青年、毒贩。 在高举人权平等的白人之国,同时底层的黑人们,上演了一出令人震惊的“黑吃黑”悲剧。 名人榜 http://au.80au.com/rank.php?rank=star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