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侦探调查 芯闻研报、半导体资讯,推荐【芯榜】 半导体制造,已成为大国博弈之下的前战。这次是格芯。 格芯一方面是高调IPO,另一方面却单方“取消”一些大陆设计厂商的订单。 格芯这番釜底抽薪明显针对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嫌疑。 格芯在今年一季度被联华电子抢去了风头,市场排名从去年的第三跌至第四,7%的市占率远不及台积电的56%。 对比,中芯国际比较还是胜出不少。
01格芯上市,估值300亿美元? 根据彭博社报道,格芯正在与摩根士丹利合作准备IPO,估值可达到300亿美元。不过,根据消息人士说,格芯尚未作出最终决定,未来不排除可能改变主意。 格芯本来是AMD的晶圆部门,2009年AMD将自身的半导体制造业务剥离出来,找了中东石油土豪的投资基金ATIC成立了格芯公司。格芯又收购了IBM公司的半导体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 但后来格芯的发展不是很顺利,在先进制程竞争中不敌三星和台积电,2018年,格芯宣布停止7nm工艺的研发,当然,能够走入7nm殿堂的也只有台积电和三星两家。 最近几年,格芯频繁卖厂。仅仅是2019年上半年,格芯就卖掉了新加坡Tampines的Fab3E(8英寸厂)、美国纽约州东菲什基尔的12英寸厂,以及旗下的ASIC业务。并且在市占率上,格芯也从当初的第二,降到了现在的第四。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晶圆代工的排名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于驱动IC、电源管理IC、RF射频、IoT应用等代工订单持续涌入,联电8英寸晶圆产能满载,整体营收年成长为13%,一跃超越格芯排名第三,而格芯由于此前出售部分厂区,并且未新增额外产能,第四季营收年减4%。
02缺芯成都烂尾,败走中国始末
在拟投资千亿元的武汉弘芯自曝或将烂尾之前,成都格芯曾被认为是业界最大的一具工厂“尸体”。 2016年左右,得益于时任格芯CEOSanjayJha的支持,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厂格芯准备在中国建厂。在最初的蓝图中,成都格芯第一期上马的是不太先进的0.18微米工艺,但明确是12英寸厂而不是普通8英寸厂;第二期则规划导入德国研发的22nmSOI制造工艺。 但在2018年,格芯新任CEOThosCaulfield上任,对亏损10年不堪重负的格芯开启全球大瘦身行动,宣布停止7nm芯片技术研发、全球裁员,烧钱的成都格芯也成了那个被牺牲的弃子。2018年10月,格芯宣布与成都签署修正案,取消了对一期项目的出资。 针对成都格芯的停摆,业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格芯要把自己新加坡厂内老旧甚至已经淘汰的8英寸二手设备拿到成都格芯,用设备折价入股,但没和成都市政府谈妥。另一种是格芯8英寸二手设备在海关被拦下了,原因是与申报的12英寸设备不符,没有通关。当时厂房都已经建好了,员工们都等着设备运进来大干一场,无奈合作断裂,生产线一直停滞。 2020年5月,成都格芯接连下发3份通知,宣布公司因经营情况彻底停工停业,遣散了仅剩的74名员工后,占地千亩的厂房也彻底空置。目前,在传闻即将有新的接盘者出现后,业界都在观望,成都格芯是否真的能迎来新生。 03格芯:接下大量美国政府订单。 格芯目前产能主要集中在14nm及12nm制程上,旗下目前共有10座晶圆厂,8英寸晶圆厂及12英寸晶圆厂各有5座。 早年,格芯的制程技术突破速度明显乏力,本以为入主中国可以借助巨大的市场扭亏为盈,可没想到22nm投建之后,依然竞争不过台积电,而后面本土的中芯国际也在不断追赶,成都格芯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陷入泥潭投资成了深套,最后不得不割肉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而今,格芯与美国国防部持续合作生产军用芯片,又继续拿到了“前母体”AMD大量的订单。对于格芯来说,虽然格芯前些年发展不是很顺利,最近产能紧缺似乎也给了格芯一个很好的翻盘机会,在行情大好的时候选择上市扩大产能,确实是一个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选择。 格芯去年汽车业务的出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此前也高调宣布今年将大力发展汽车芯片业务。为此,格芯今年将投资14亿美元,扩产的支出将是去年的两倍,明年或也会继续翻倍投资,编者按照往年的情形推算,格芯每年用于扩大产能的支出至少达到7亿美元。 基于半导体晶圆短缺,我们今天各整理了一份“半导体产业链及中国晶圆厂统计地图”,凡是点了“在看”者,关注“芯榜”公众号,然后在对话框里发送“晶圆”这两个字,就会蹦出答案。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击“在看”,以此鼓励芯榜继续运营 世道艰难!支持芯榜,支持中国芯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