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城市的自在与品位

2021-11-12| 发布者: 九州星商务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聊起这些年居住上的折腾,一个富豪朋友颇感慨:房子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设计美感越来越讲究,到处都是......
仙剑6 https://www.xianjian520.com/

  聊起这些年居住上的折腾,一个富豪朋友颇感慨:房子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设计美感越来越讲究,到处都是所谓成熟大盘,但就居住体验、社区氛围来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当初,这位老友觉得老城区太旧了,空间逼仄,住得压抑,就迁到外围新城区,但后来发现,新区生活便利度很低,社区生活没那么人性化,老人家抱怨不自在,于是又回到老区了。

  这些年,老区价值被重估或再认识,不只是这些富豪们,还有地方政府。于是,顺应需求的变化,规划也回到老城了,旧区旧城改造大开大合、如火如荼,老城区大变样,面貌也确实焕然一新。但由于老城房价高、腾挪空间有限,旧改要靠房地产开道,新建筑的密度被拔得很高。同样,老城改造中,主要算经济账,社区环境、街区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还是不尽如人意。

  所以,交流的结论是,老城区也好,新城区也罢,都住不自在。城市的主题就是“让生活更美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前哨,也是判断城市有没有活力的载体。如果感觉不自在,就意味着“住有宜居”没到位,就需要对社区进行以人为本的功能赋予与更新。近期,住建部决定在北京等21个城市(区)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目的就是让社区居民住得自在。

  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不一样,后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大拆大建”,房地产的经营模式开道。这种模式下,城市面貌会改善,但不一定住得自在,因为它更重视土地财政、招商引资、城市地标等。城市更新就不一样了,它坚持“留改拆”并举、“微改造”为主,围绕社区生活场景,补足公共配套设施的短板,用“绣花功夫”推动居住品质和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说到社区生活场景,它本质上是社区要素的互动和循环,即在朴素的安居理念下,社区业主和住户、居住和生活的场所、社区管理等要素互动、融合且相互渗透,制造出各种期待、想象和认同,并影响居民的居住心理、居住行为和居住方式。简单讲,大家住在一个社区里,不仅为了获得稳定居所,还有通过邻里、物业、公共设施等社区要素,获得美好居住品质的诉求。

  一个社区,如果要达到美好的居住和生活品质,就应该是完整的居住社区,这个概念是吴良镛老先生提出来的。它是指以老年人、儿童步行5-10分钟的距离为标准,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服务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完整社区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它要打造5分钟的社区独立生活圈、10分钟的片区生活圈。在这个圈内,托幼养老、就学就医、休闲锻炼、便民商业等,都有设施和面积足够的场所,基本服务5分钟内解决,共享服务10分钟内解决。比如,按国家文件,完整社区基本设施包括一个800平米的服务站、2200平米的幼儿园、200平米的托儿所、120平米的卫生服务站和老年服务站。

  除了基础设施外,还有便民商业、市政设施、公共空间、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每一类型都有明确的标准。这么来比对,即便是一线城市富人区,也不一定能满足。过去,公共设施基本都是开发商买单,现在不能大拆大建,解决公共服务用地和资金来源,怎么弄各地一脸懵,就找一些城市做试点。当下,大规模建房子的时代结束了,怎么管好这是个大命题。

  未来,哪个城市能把存量房管好,让老百姓住得自在,哪个城市就胜出了。相比高举高打的商品房市场,城市更新以科学化、精细化的手段,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心思,让城市运转聪明、智慧。比如,前几天看报道,某城市的社区把小块闲置地块利用起来搞“口袋公园”,这就是很聪明、智慧的城市治理模式。这样的城市有核心竞争力,市民住得自在,也有品位。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九州星商务网 X3.2  © 2015-2020 九州星商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