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社会的痛点,正是技术最好的起点

2021-12-10| 发布者: 九州星商务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题图|视觉中国“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这首改编......
南京刑辩律师 http://www.148ah.com/

题图|视觉中国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

这首改编自爱尔兰诗人叶芝《当你老了》的歌曲,经由音乐诗人李健流水般温润清丽歌喉的演绎,变得充满诗情画意。

但现实中,相当多老年人却生活得并不容易。别说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很多时候就连平稳走路,都成了一种奢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4000万老年人有过意外摔倒经历,摔倒已经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为自理能力下降,又不愿意为子女添加负担,很多老年人会选择进入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的照顾。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方面,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同样高达1.9亿人,占比13.5%。在这当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多达4000多万人,老人跌倒也成为了养老机构运营面临的最大风险点。

另外一方面,由于收入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内容繁重等原因,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少。数据显示,中国具备专业照护技能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多万人。

比如,在接受采访时,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副院长王圆圆介绍,该院入住老人大部分为高龄、失能老人,老人跌倒、走失的风险较高,风险管控成为最让她头疼的事。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率,院方不得不对养老护理员采取绩效处罚等措施。“这给原本高负荷的护理员再次增压,而护理员不得不限制老年人活动范围,进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削弱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王圆圆说。

如何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护理老人,不仅仅困扰着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也是整个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甚至中国社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毕竟,每一个人都有年华老去的那一天。

“隐形护理员”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大都市,深圳以年轻活力著称,但当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多年,越来越多当年深圳的建设者已不再年轻。而在他们成家立业生子之后,往往又会将老家父母接到深圳一同生活,这也让深圳的医疗养老矛盾就越发凸显。

2018年,深圳市政府全资投资兴建了全市第一家公办市属大型养老护理院——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定位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优先托底保障全市户籍“三无”、优抚、低保、特殊困难、“失独”或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的中重度失能老人群体,同时也向失能失智的户籍高龄长者开放。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一步步地改造一个又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面对当下的养老困境,这些技术自然也被寄予厚望。为了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众多,护理人员又人手不足且压力大等痛点,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将目光投向了新技术,与当地大型科技公司腾讯开展智慧养老项目的合作,共同探索智慧养老。

在合作中,腾讯为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定制了“隐形护理员”智慧养老监护系统——这是一套依托于智能摄像头的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在养老护理院的多个公共空间内。

“隐形护理员”能准确识别摔倒等意外情况,并发出自动告警,提示护理人员及时前往现场提供帮助。截至今年9月,该产品已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落地使用一年。一年来,其通过安全监测、安全防护和健康监测的功能,很好地起到了为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在,‘隐形护理员’可以实时守护老人,有效提高了护理院的运营效率,降低了管理风险。”王圆圆说。

不仅如此,“隐形护理员”也大大地解放了护理员,帮助他们显著缓解压力、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且降低风险。作为深圳市养老护理院的护理员,罗运花平日最怕老人发生意外,以前常感觉照护工作力不从心,但是,“现在院里投入了‘隐形护理员’,精准、科学的技术让人赞叹,智慧化手段的支持让我们能够更轻松、更好地帮助老人,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不过,“隐形护理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让所有痛点都药到病除。由于其载体是智能摄像头,出于保护老年人隐私考虑,“隐形护理员”仅应用在公共区域,这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识别监测的死角。

为此,腾讯旗下的银发科技实验室进一步探索产品的迭代升级。“正在使用的‘隐形护理员’为图像识别模式,我们正在探索加入AI语音识别模式,只要发出呼救的敏感词如‘救命啊’‘120’‘帮帮我’等,就会触发告警功能。”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项目负责人王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还会在图像识别模式中引入红外线成像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预计产品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升级。

2021年年底,腾讯智慧养老项目将选择1000户高龄、空巢、独居且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家庭,将升级后的‘隐形护理员’捐赠给他们,优先让这部分最困难的群体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得到及时的救助。

而到了明年,腾讯智慧养老项目则会把生命体征识别也纳入进“隐形护理员”系统当中,比如识别突发心脏病,支持智能快速告警。另外,腾讯还在探索智能移位机,帮助养老照护人员更好地完成失能卧床老人的移位、转移等。

事半功倍

不仅仅是养老护理,在战疫、儿童关怀、特殊人士关怀、文化保护、环境保护、金融普惠、ESG等公益的方方面面,技术的助力都是卓有成效的。

比如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为了研究如何更好地治理沙化土地,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等沙化地区种植瓜果蔬菜、乔木灌木等约百余种植物。结果,这些植物不仅长势良好,还吸引来了大量蝴蝶、鸟、青蛙和蟾蜍等动物安家其中,偶尔还有狐狸和獾光顾。

在此基础上,为探索适合沙漠地区低耗、高产、绿色的种植方式,并对项目成果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广,科研团队需要对大气环境、土壤、水质以及生物量等数据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沙漠土壤化效果的。但海量的数据采集、筛选、分析成为了横亘在团队面前的技术难题。

重庆交通大学与腾讯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AI、IoT等方面展开合作,并建立起边缘数据中心腾讯云NanoT-block。借助NanoT-block,科研团队所需数据可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采集,经由边缘网关传输至柜内服务器进行数据的清洗和初筛,得到的有效数据将上传到云端的智维平台进行分类和鉴别,这样,科研团队就能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云端训练出来的AI模型也能下沉至NanoT-block边缘数据中心,进一步推动数据的就近处理。

有了腾讯云NanoT-bloc,科研项目的工作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作物产量方面,团队需要使用环境采集系统、田间植物表型征采集系统、高光谱采集系统、全时视频监控系统等采集大量数据,进而分析品种适应性、环境变化、栽培管理等,每天至少会产生1T的数据量。“我们曾经用顶配电脑来处理深度学习框架,结果800MB的数据跑了三天还在迭代算法。现在借助腾讯云边缘数据中心的算力,很快就能得到训练结果。”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中负责数据分析的蒋学皎在媒体采访中说。

截至目前,沙漠土壤化科研团队在国内的试验总面积已经超过17000亩,22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发明专利授权。这项技术还走出了国门,在中东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了试点。

像这样将新技术应用到公益领域的案例,还有很多。再举一个例子,日常听音乐、接听电话、听人讲话,对大多数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中国7200万听障人士来说,却是一大奢望,他们通常是一半靠听、一半靠猜。也正是由于听力障碍,他们与人的信息交流就会遇到阻碍,进而影响工作就业和生活。

2020年9月,腾讯发起“天籁行动”,向听障人群社会责任领域的开发者、厂商及伙伴免费开放腾讯天籁技术,将天籁音频降噪技术用于人工耳蜗降噪。结果表明,该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40%,帮助听障人群解决了“听不清”的难题。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是不仅仅深刻地改变普通人的生活,也显著地改变了公益的形态。

过去,公益组织或者人士,在从事公益事业时,更多依靠蚂蚁雄兵贡献出自己的爱心,最后聚沙成塔、积流成河。但受制于有限的人手、拮据的资金和局促的资源,不仅人效不高、影响力不足,在面对公益需求量激增等状况时,往往更会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有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过去完全靠人力从事的大量体力劳动,就能被机器所代替,过去大量无法计算的数据,通过机器和算法就能完成,不仅仅大大地解放了人力,而且以指数级的形式提高的公益事业的效能。

也正因为对AI在养老场景的应用和智慧养老模式的探索,并真正帮助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在日常工作中“降本增效”,前文中提到的“隐形护理员”智慧养老监护系统入选了由中国信息技术公益联盟发布的《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发展白皮书V4.0》,成为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信息技术公益实践案例之一。

赋能更多公益组织

作为合法、非营利、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是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其生存状况、运营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益事业能否有效开展。

但是,受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数众多的公益性组织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有调查显示,这些公益性组织最大的痛点,在于缺乏资源对接支持,缺乏企业营销,缺乏种子资金。

数字化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张、服务对象的扩展,帮助公益组织扩大服务规模,同时提升信息传递和内容传播的效率,使得公益活动触达人群更广、招募志愿者更多、链接捐赠人更高效。

不过,据腾讯基金会和腾讯研究院在今年5月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布的《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中国本土的公益组织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应用不均衡和基础不牢固三个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近七成公益组织负责人(法人/理事长/秘书长)迫切地想提升机构数字化程度,但其中46%的负责人表示仍未破解“如何做数字化”的难题,不知道怎样将数字化建设融入机构发展规划中。

为了让技术创新的力量更好地助力到公益事业中,提高公益组织的数字化能力,12月7日,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直指当下公益组织面临的痛点,重点关注缺乏资金资助、技术支援、运营指导、传播渠道、志愿者能力的五类公益性组织,希望以技术和创新之力助其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并通过支持优秀案例的复制和扩展,在全社会营造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通俗地讲,腾讯希望通过技术的加持、资源的倾斜、资金的支持,让好人、公益组织,在行善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免除后顾之忧,不用太过担心技术缺钱、资源等因素。

不同于过去的公益模式,公益创投更重视资助者与公益组织合作的长期性和参与性,目的是向被支持组织提供助力,增强其持续地提供公共服务、服务社会的能力。例如,在此次技术公益创投计划中,腾讯就将为入选者提供开源技术、链接资源以及资金支持。开源技术指的是腾讯自身各项科研产品技术;链接资源指的是专业志愿者招募、公益场景应用服务、专业课程和顾问服务等腾讯公司内外部资源;资金方面,创投计划首期将遴选30个项目进行技术公益孵化,每个项目资助30万元。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希望可以通过技术、资源和资金的助力,帮助提升公益性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发展模式,支持好的项目复制和扩展,在行业形成正面标杆。

“慈善应该是人人可参与的公共事业。”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说,“伴随数字化程度加深,公益行业将越发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民众将被贴近他们的公益组织直接触动和感染。”

作为陪伴十多亿中国人数字生活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这些年在公益事业上倾注极大的热情,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投入各项资源,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早在2007年,腾讯就成立了公益慈善基金会,其运营的腾讯公益平台,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截至2021年4月,该平台累计筹款总额超过117亿元。

8年后,腾讯公益牵头发起了“99公益日”。“99公益日”也早已成为了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全民公益行动日。2020年“99公益日”,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

而今,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的启动,也意味着腾讯在技术公益领域的实践,从单纯的技术开源,发展到服务于公益项目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当中。

从最早搭建互联网公益平台,后来创建99公益日,再到技术公益,直至如今创新性地成立公益创投计划,腾讯自踏足公益事业以来就一直在靠技术做“吃螃蟹”的人,这既与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属性和优势紧密相关,也与其“科技向善”的企业使命一脉相承。

“互联网公益以技术演进为驱动。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至今,其灵魂依然没有改变,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创新。”陈一丹说。

小结

这两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每一个普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更加感同身受。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生存的地球仍然存在诸如生态恶化、地区发展不均、老年人老无所依、边远地区人群生活艰苦甚至没有着落、特殊人士缺乏关怀等等诸多问题,因此更离不开公益的力量。

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技术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出更多、更炫酷的消费品,更在于如何推动全人类共同福祉的提升、普惠的实现。

当技术应用到公益慈善事业当中,便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和感化人心的温度,不仅能丰富公益的内涵、提升公益的效能,更能带给全人类拥有更多改变生活、应对不确定性、掌控命运的能力和信心。反过来,公益也更能全面充分地激发技术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的痛点,正是技术最好的起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九州星商务网 X3.2  © 2015-2020 九州星商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