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手握“中国骄傲”研究成果的他,只是一名普通教师

2022-01-24| 发布者: 九州星商务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2017年6月的一天,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来到了西北大学,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调研,他在参观位于校内的......

2017年6月的一天,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来到了西北大学,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调研,他在参观位于校内的陕西高校师德教育基地——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时说了一段话:

“侯伯宇是中国教育界的旗帜!‘一路寻找伟大,找到的多是昙花,今天我找到了平凡,欣喜地偶遇伟大’,我们教育人的标杆就是侯伯宇这样的人!侯伯宇精神就是我们新时期教育人的精神!”

侯伯宇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获得教育部长的评价如此之高?让我们先从他的一项理论研究说起。

“中国的骄傲”——侯氏理论

侯伯宇是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理论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1983年,53岁的侯伯宇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博士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冠以“H—变换”或“侯氏理论”。

看不懂是不是?其实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侯氏理论”填补了国际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

谈及侯教授在物理学界的贡献,杨振宁等科学家不惜用“非常漂亮”、“强有力的”、“很优美”等词语来高度称赞。

可以说,侯伯宇教授是世界级数学物理界的代表人物。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个学术界的代表性人物,却曾经是清华大学的“肄业生”。

清华“肄业生”

1930年9月,侯伯宇出生于天津。他的父亲侯镜如早年投身革命,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侯伯宇从幼年起就跟着父亲四方辗转,深受父亲爱国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很小就树立了科学报国的理想。

然而,侯伯宇的求学经历极其曲折,他曾经三次考上清华大学,但三次都没有完成学业。

1947年他在北平育英中学高二时就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可却没有前去报到,而是在家自学了英语一年。

第二年,他再次考上清华大学,可是只读了4个月,就因为平津战役而中断。

1950年,侯伯宇第三次考上清华,可惜好景不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也许是骨子里留着军人的血液,侯伯宇决定投笔从戎,毅然报名参军。

上排右一为侯伯宇

他是清华大学班里第一个主动要求参加志愿军的学生,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悉数捐出。

1951年,组织批准他参加军干校,被派往东北师大学习俄文,准备跟随苏联军事顾问入朝参战。

后来,他又辗转来到鞍山钢铁公司做苏联专家翻译多年。

自此,侯伯宇再也没有回到清华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虽然没能从清华大学毕业,但科学报国的理想侯伯宇始终没有忘记,他先于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拿到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后,又以数学100分、物理99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73年,43岁的侯伯宇又回到了西北大学,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教学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37年。

一年工作364天半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这样评价侯伯宇,“他是国内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和教书育人为自己人生理想,为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生活极其困难的侯伯宇就已经开始了理论物理的研究,他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物理学报》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回到西北大学以后,他组建了现代物理研究所,搞科研、带学生,几年来,其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1978年,他受杨振宁邀请赴美做学术交流,自此,侯伯宇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国际理论物理学界。

奖项、荣誉、知名度不会唾手可得,在侯教授的时间表里,没有公休日和节假日。

家人曾这样形容他,“一年365天,他364天半都在工作,只有大年三十,他才抽出半天时间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

侯伯宇拒绝出席一切非学术活动,每次出国考察,没有一次带夫人前往,他说这是“以免浪费时间和国家的科教经费”。

侯伯宇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冯峻曾经帮忙整理办公桌,他发现很多英语文献上都会出现三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标记,其实那证明侯教授已经翻阅书籍至少有三、四次了。

在讲课时,学生们会发现侯教授对文献非常熟悉,一个内容在哪一页、什么位置,不用翻就知道。如果不是多次翻阅记录,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侯伯宇在77岁高龄时遭遇了人世间最大的打击:他的独生儿子和唯一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

可是,在他得到消息的第二天,就以一句“我当他们还在加拿大没有回国”,继续全身心地回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我们难以想像,侯教授竟然把遭受亲人离世这种无比悲哀的时间都“节约”掉了。

就算在晚年,侯教授仍然没有懈怠,他还向国际数学物理前沿的交叉领域发起了冲击,组织来自国内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一流学者参与到课题中。

晚年的侯教授遭受了癌症的折磨,住院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他对医生说,“能否再给我三五年时间,让我把手头的研究做出来。”

还嘱咐护士推轮椅的速度慢一些,因为自己还要看书,即使卧床不能看书,侯伯宇还让学生们读给他听。

在他最后一次过生日时,学生们感觉老师可能时日无多,就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可侯伯宇看到后却似乎并不领情,他和学生们说,“别弄这些,有时间你们赶快把研究课题的文章写出来。”

“西部的学生更需要我”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侯伯宇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这些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有15人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为了更好地投入教学教研中,侯教授多次婉言谢绝了组织上安排的各种行政职务,主动辞去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他对领导表示,“位子”不重要,这些职务都不是他的兴趣、特长,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科学研究。

教书育人几十年,有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以优厚待遇邀请侯伯宇前去任教,也都被他一一谢绝了。

对于自己的选择,侯伯宇坚定地说,“西部更需要我,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杨文力是侯教授的一名研究生,30岁的时候就被破格评上了正教授,他说这离不开老师的提携。

原来,侯伯宇曾和杨文力等同学一起研究一个课题,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课题原本是由侯教授主持研究的,但在获奖时,侯教授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了最后一位,而把杨文力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排在了第一和第二位。正是因为这个奖,使杨文力在职称上的提升非常快。

“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全身心投入在科研上,不考虑这方面的一些事情。”多年以后,已经身为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的杨文力,在回忆起当年老师对自己的扶持时,仍然感动不己。

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侯教授就用自己的科研经费,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们上专业课,同时他还积极推荐学生出国进行访问。

前左一为侯伯宇,右二为李政道

杨文力就曾先后获得过德国和日本的专项研究基金,分别到两国进修,还在澳大利亚做过访问学者。

受到侯教授精神的感召,他在2009年又回到了西北大学,希望能够沿着侯老师的脚步,将科研继续做下去。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曾说,侯伯宇是真正的大学教授,为科学而服务一生,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是最为可贵的。

未能评上院士的“无冕之王”

侯伯宇的多项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可是,从他第一次评选院士开始,历届都是候选,有时候评选十名,他竟然是第十一名……直到他因为超龄而此生与“院士”之称再也无缘。

但这些所谓的“身外之物”并没有影响到他继续科研和教学的斗志,直到他临终前,仍然战斗在理论物理科研的最前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有人说,侯教授一生荣誉颇多,没有一项是通过“争取”和“活动”获得的;

也有人说,这是他在西部任教工作大半生的后果;

还有人说,他50岁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和他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

可是,我却相信侯教授学生的一句话,“导师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科学研究早已融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科研成果能给他本人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并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理论物理就像天鹅绒般柔软,研究理论物理,要有艺术家一样的想象力,要像君子兰一样有气节。

侯伯宇教授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他让我们知道了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对待科学、对待名利,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该怎样传道授业解惑。

2010年10月6日,侯伯宇与世长辞。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还在病榻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毕生之余力完成科学之登顶!”

侯伯宇的弟弟曾经和他开玩笑,“你做的这些研究什么时候才能有用呢?”

他淡淡地回答,“也许200年以后吧。”

为了200年以后才有用的东西,侯教授甘于寂寞地做了一辈子。

择一事、终一生,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唯有执着与信念,才能不受世俗纷争,方有所大成。

PS:本文图片来源于央视《焦点访谈》及网络


sxzmjt.com http://sxzmjt.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九州星商务网 X3.2  © 2015-2020 九州星商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