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 https://www.td010.com 曾经的“四万亿”计划 2008年11月,为了应对从美国次贷危机衍生而来的金融危机,我们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方向的投入、廉租房等保证性安居工程以及棚户改造在内,总投资额达到四万亿,因此也被称为“四万亿”计划。 从正面影响来说,“四万亿”的投资刺激了经济快速复苏,GPD增长重新回到正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巩固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人均GDP及工资收入得到提升,包括高铁在内的基建建设进一步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增长(2021年64.72%),人均居住面积显著提升(2021年35.9平方米)等等;但是从相反的层面来说,“四万亿”也明显推高了房价,导致物价上涨,同时大量的放水也让部分本来应该倒闭的落后产能最终生存了下来,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出现。 2022年的四万亿 进入2022年,1月创纪录的4万亿信贷投放瞬间点燃了整个市场。这一次的“四万亿”会不会再次出现2008年的情况,对于普通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经历了2021年的艰难情况,我们确实是太需要一个开门红了。在经历了紧缩去库存之后,适当放松货币政策已经成了刺激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从货币投放来看,广义货币(M2)持续增长,到2022年1月余额达到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并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钱”变多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其次则是钱去哪了的问题。和2008年的四万亿不同,在铁路交通等领域建设逐渐趋于完善的现在,资金则是更多向芯片、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被称为“新基建”的行业流入。随着大量的投资资金进入,对于这些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基建”行业来说,2022年会成为高速发展的一年。 同时“新基建”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有效拉动GDP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将逐步从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向科技产业转变,这从大趋势上来说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近期包括华为、小米等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已经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趋势。 最后则是应对国际竞争。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态势,而是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随着疫情的加剧,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目标,美联储已经打光了所有底牌——利率水平下降到零并开启了无限量化宽松,推出1.9万亿美元刺激方案,新增美元超过10万亿……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宗商品涨价,通货膨胀从美国向全球蔓延,美国再次试图通过金融霸主地位对全球进行收割。 我们的优势在于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几乎是唯一一个依然可以维持稳定生产的国家。在全球商品短缺的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商品卖不出去,而是如何卖得更好的问题。通过适度放水来增加商品价格,可以将通胀的压力通过外贸传导出去。 会造成什么影响 随着放水的到来,必然会有一个“蓄水池”的出现。在疫情肆虐之际为何美股却屡创新高?因为美股就是这次美元超发的最大蓄水池。而我们2008年“四万亿”的投资虽然是指向基建等领域,但那并不是终点——理想的情况是“四万亿”投向基建之后,赚到钱的各个公司以及个人再将这些钱消费出去,最终带动全领域复苏。 但实际情况则是“四万亿”计划的钱经过了基建行业最终全部流向了房地产行业,进而导致了房价的全面上涨,而房地产行业也成为那一次“四万亿”放水计划的最终蓄水池。那么这一次的“四万亿”还会产生同样的效应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首先第一点,经济总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08年GDP总量为31.4万亿,而2021年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14.4万亿,在2008年能够引起轩然大波的“四万亿”计划放到2022年来说已经很难引起太大的波澜。 第二点,在力保出生率的现在,双减已是大势所趋,教培行业更是直接受到冲击,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唯一任务就是稳定。“房住不炒”已经是被确认的共识,再加上如今房价已经处于高位,也没有能力承担蓄水池的任务。 但另一个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就是狭义货币(M1)出现了1.9%的降幅。简单理解狭义货币(M1)就是活期现金,而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存款理财,在广义货币(M2)出现9.8%增长的同时,两者的剪刀差也达到了11.7%。 如果狭义货币(M1)显著增加,那么说明市场上存在大量现金,生产活动积极,消费旺盛;相反如果狭义货币(M1)走低,那么说明民众对未来预期不佳,选择将钱放入存款和理财而不是投入生产,那么就和最初放水的意愿背道而驰。 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随着新的“四万亿”出台,很多人第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房价会不会再次出现快速上涨,甚至很多房企已经以此为借口进行宣传。但无论从如今的经济总量来看,还是从目前已经处于高位的房地产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因此对于购房依然是以理性为主,特别是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伴随人口的下调,房价回归理性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现金为王在短期内将是主流。正像狭义货币(M1)的表现一样,在短期内情况依然不明朗的现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让自己活下去是首要目标。但同时也要关注“新基建”行业的情况,如果有能力应该尽量向“新基建”方向进行转型和进行资产配置,跟着方向走必然不会犯错。 同时产业升级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大事,上一次的落后产能虽然在“四万亿”计划的支持中活了下来,但也造成了明显的产能过剩,最终导致利润降低和内卷的出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依然是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因此落后产能被淘汰也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你处于这部分行业之中,那么早做打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写在最后 2022年的新“四万亿”无疑是试图开一个好头,虽然实际上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对于中国的未来完全可以抱有信心,毕竟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等到情况好转之后,更加具体的刺激措施再加上全速开动的制造业机器必然会给全世界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本文由网易号区块科技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