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ipili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pilipili.run 父母这个称呼,在世俗的眼光中,往往意味着保护、关怀、无私的奉献,总是自带神圣的光辉。《诗经》中有言: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但人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并非所有男女冠上父母之名后,便自动拥有了抵抗自私本性的能力。现实中, 有些父母不仅从不为孩子做打算,反而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如果父母犯了错,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孩子应不应该原谅他们呢?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答案,错误有大有小,不同的父母,本身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这些都会产生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就是最有可能被我们模仿的。 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会把父母当成完美的偶像和模仿对象,默认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 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之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学会了自己去判断行为的对错。 这时候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翅膀硬了、学会“顶撞”了。 许多父母接受不了这种转变,或者说,不愿意接受。在传统的家庭里面,遵循着绝对的“孝道”,推崇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为人父母,也无法避免犯过错。 面对自己犯错的情况,有些父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与孩子平等交流;而有些父母不仅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然,还会反过来以高高在上的态度,道德绑架、指责孩子。 父母与子女之间,虽然有尊卑的差距,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长辈与晚辈之间,应该有互相纠正、互相砥砺的机会。 在父母犯了小错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诚恳地对受了委屈的孩子道歉,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是健康的,这样的父母也能够言传身教地为孩子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榜样。 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严,还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敬重父母。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犯了些错误,又碍于面子不肯认错,身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包容和谅解。毕竟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包容并不代表没有底线的迁就。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倘若父母的作为对我们造成了深刻的伤害,以至于这童年时期就溃疡的伤口,在往后的日子里时时作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不原谅父母的权力。 现实生活中,总是不乏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别人评头论足。当一个备受伤害的孩子说出自己永远无法原谅父母时,他的亲人,甚至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就会给他冠上“不孝”的标签,对他评头论足,甚至口诛笔伐。 但是,你们并不是受害者,并没有经历过他身上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堪,你们又凭什么觉得,自己拥有轻易给他人下定论的权力呢? 就拿近期发生的刘学州事件来讲,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了钱将他卖掉,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充斥着被霸凌、被冷眼、被骚扰等不堪的现实处境。 当他长大后不远万里找到亲生父母后,他们不仅没有为以前卖掉刘学州的自私无情道歉悔恨,反而进一步延续伤害,他们害怕刘学州影响他们离婚后各自组建的家庭,害怕刘学州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所以指责他,视他如瘟疫。 而此事经过一些网络报道的歪曲、添油加醋之后,更变成了刘学州寻亲是为了向亲生父母要房要钱,以至于刘学州遭受了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明明从头到尾错的都是那对自私无情的亲生父母,却要一个自幼遭受遗弃的孩子承受所有的罪责。 而那些对刘学州评头论足的人们,你们经受过从小被父母遗弃吗?你们经受过生活无所依的不安吗?倘若没有,你们又是怎样背弃良心才有底气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的? 对于父母犯下的错误,刘学州是这么说的:“他们就是做错了,有的错可以被原谅,有的错永远不能被原谅。”即便是父母,也会对孩子犯下无法原谅的错误。不会因为他们拥有“父母”之名,因为他们贡献的生殖细胞,成就了孩子一副肉身,就能伤害孩子而不受责备。 父母是伟大的,无人否认,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伟大的。父母几乎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但有的父母却会把孩子当成奴隶一般使唤,也有的父母会将孩子当成摇钱树来看待。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抛弃孩子,但确实也有父母会这样做。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父母子女之间,血浓于水,孩子原不原谅父母,都逃不出这血缘关系的事实,倒不如试着原谅,也是放过自己。 然而,原谅父母所犯下的无法原谅的错误,真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放过吗?恐怕并非如此。 原谅他们的过错,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便是默认自己过去经受的一切不堪都是自己的活该,也是在给他们日后继续伤害自己留下机会。这不仅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调,变得更加阴郁自卑,还会纵容坏人继续作恶。坏人作恶不自知,受害者的内心和人格却逐渐分崩离析。 父母犯了错,孩子拥有不原谅的权力,更不该因此被冠以“不孝”的声名。如果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完全掩盖了他降临到这世间所感受到的喜悦,又怎么让他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去记恨父母呢? 如果终有一天,他放下了,不恨了,那也许只是,他终于下定决心跟来时告别,坚强地去度过自己余下的人生。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